1970年代,是台灣製鞋的黃金時代,撐起了無數製鞋者的少年青春夢。

時至今日,四十年的光陰過去,還堅持著以手工製鞋的師傅已經不多。

當初以手工製鞋的少年也已經是我們口中的老師傅了。

三位老師傅、不同性格、三種人生,不約而同地在數十年間,共同見證了台灣鞋業的美好年代。

製鞋者,養活無數家庭,一度帶動台灣經濟,默默的在舞台後方為這個產業增添動能。

製鞋眾生相 – 其實師傅才是這塊土地的寶。

 

 

2018 年 11月 9日,林果帶著攝影團隊,來到位於三重的手工製鞋廠,這天,我們要來採訪的是鞋廠廠長 – 王火成。

這間鞋廠,是全台碩果僅存製作手工皮革大底皮鞋的鞋廠。

早年許多掌握手工製鞋技術的師傅,都隨著皮鞋業的萎縮而轉換跑道,投身其他產業,尤其是製作皮革大底的師傅,現今更是剩碩果僅存的幾位,耗時、產量低、收入不穩,都成為老師傅們的阻礙。

而王廠長以及他帶領的幾位老師傅們,是極少數堅持至今的人,也是我們將其稱之為國寶的原因。

 

王師傅正在進行拋光

還沒進到鞋廠內部,就能夠聞到濃厚的皮革味,那是一種混和了皮料、鞋蠟、鞋油的氣味。

很像是會在林果門市內聞到的氣味,只是更加濃厚,不知道為何的,這種味道總讓人有種安心的感覺。

走進鞋廠,迎面而來熱情向我們打招呼的就是 王火成 廠長。

已年邁67歲的他,從硬朗的外表其實看不太出年紀,細看的話只能從長年的製鞋經驗所累積在掌上深刻的紋路感受到歲月。

王廠長除了照顧的師傅們和處理鞋廠內的公事外,身兼製鞋師傅的他,也負責管理皮鞋的品質,以及在皮鞋完成出貨前,最後微調的工序。

靠著細膩的功夫,讓每一雙鞋以最完美的狀態送出去,長年的經驗讓他可以在最後的處理工序使皮鞋產生各種樣貌。

 

與王師傅對談

 

準備開始攝影了,我們邀請王廠長坐在椅上,為我們說一段故事,關於製鞋。

個性豪邁熱情的他,一坐下,就從年輕時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年輕時是怎麼踏入製鞋業、成為製鞋師傅的經歷、看著台灣製鞋業的興起與衰落、一路至今是如何堅持著手工打造每一雙鞋。

 

正在檢查皮料的王師傅

 

現年67歲,來自於坪林山上。

小的時候,因為爸爸的勸說而決定學個能足以生活的一技之長,而從小就對喜歡鞋子的他,也來到台北,到了饒河街成為製鞋學徒。

14歲開始跟著上一代的師傅, 學著慢骨深底的製鞋技術,熬著等待出師的那一天。

至今53個年頭過去了,成為了鞋廠的廠長,帶著同期的師傅們繼續用雙手打造出一雙雙皮鞋。

身分從學徒到廠長,然而不變的是,一直對鞋子那份熱愛的心。

 

「阮欸精神丟細,跨到一雙鞋子做得漂亮,就歡喜一整天;若是跨到那雙鞋麥,或是怎樣不好,整天心情就鬱卒了。」 – 王火成 廠長

 

正在講解皮鞋的王師傅

 

「感覺自己了解這個鞋子,比了解我老婆還多,哈哈。 不過齁,這個鞋子就跟查某郎一樣,你永遠都沒辦法完全的參透它啦。」王火成 廠長

當我們問及關於鞋子的任何問題,王廠長就像是聊起陪伴了自己53年的老朋友一樣,細數著每一個手工的細節,從挑選皮料到製鞋的工序,但是感覺他並不像是在對我們說話,更像是在對自己闡述自己的人生般。

說著說著,自己還淺淺的笑了一下。

 

展示皮鞋的王師傅

 

最後,我們問了王廠長,什麼是一雙好鞋?

 

「當然是要外型好看,然後如果師傅技術好,一雙鞋子你都穿不會變形,如果有好好保養,一輩子都在穿啦」王師傅這麼告訴我們。

 

 

 

———

 

 

 

撰文 – 智凱
影片拍攝 – 吉吉映像-陳傑夫
影像攝影 – 房彥文、吳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