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在講究細節與質感的紳士服飾世界裡,西服與皮鞋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 2025 GQ SUIT WALK 的臨近,林果良品特別策劃「走進台灣的老西服店——針線刻劃的時光」,探索西服與皮鞋在紳士文化中的獨特魅力。
這次,我們走進三家傳奇西服店——凱恩洋服、金興西服與格蘭西服,邀請創辦人們回顧台灣西服文化的變遷,分享見證這段歷史的故事。作為系列的壓軸,林果良品創辦人曾信儒與格蘭西服設計總監陳和平展開一場跨越半世紀的工藝對談,揭開職人工藝的歷史脈絡與未來展望。
台灣西服與皮鞋文化的交匯:工藝的時代縮影
「西服與皮鞋,本就是一場對話。」陳和平笑道,「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紳士們把這個形象呈現得更完整。」
台灣的西服文化最初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西服被視為「進步的象徵」,逐漸成為正式場合的標準穿著。不過,西服的傳入並不僅來自日本,清末福州移民帶來的裁縫技術,也促成了西服訂製的發展。
▲格蘭西服設計總監:陳和平師傅
「格蘭西服創立於 1970年,由上海師傅包啟新先生所創立。」陳和平回憶品牌的源起,語氣中充滿對傳承的敬意。他進一步解釋,台灣的西服工藝早期受三大派系影響——上海師傅、日本系統,以及福州人的技藝傳承。其中,1940 年代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上海裁縫師傅,讓台灣的西服訂製文化迅速扎根,成為菁英階層的象徵。
「當時的訂製需求極高,甚至鐵門拉下來後,還有顧客敲門請求訂製。」陳和平笑著回憶,在那個黃金時代,格蘭西服一天能製作 20 套西服,一個月高達 600 套,客戶遍布政商名流,包括蔣經國與蔣緯國等人。
談及這段時期,曾信儒也提到台灣製鞋業的盛況:「當時台灣的製鞋業也迎來高峰,70 年代經濟起飛,每年皮鞋外銷從 4 億雙翻倍至 8 億雙!製鞋職人幾乎個個開賓士、住別墅,回顧這段歷史,確實令人驚嘆。」
19 歲的選擇,踏入職人的道路
陳和平 19 歲時參加全國技能競賽,深刻體會到城市與鄉村服裝風格的落差,因此決心來台北學習手工訂製技術。他從基隆的小店開始學習裁縫,最終進入格蘭西服,在老師傅的指導下精進技藝。
「我當學徒的時候,不是直接進入格蘭西服,,而是在結拜兄弟的店裡學習,後來才來這裡。老師傅把鑰匙交給我,從掃地開始,一步步學習。在老師傅旁邊幫忙做衣服,接待客戶、安排工作,慢慢過渡到管理整個工廠運作,變成了總管。」
「1991 年,老師傅決定退休,於是在1992 年我正式接手店鋪。」剛接手格蘭時就遇上歷史舞台的大事記,那時正值兩岸關係破冰之際,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就是穿格蘭訂製西服,代表台灣政府參與歷史性的「辜汪會談」,這套西服成為時代的重要見證。
然而,初掌品牌的陳和平面臨不少質疑聲音,「當時許多人懷疑我能否撐起這家店,但我選擇堅持,並開始探索西服的創新與變化。」
將台灣工藝推向國際
無論是西服還是皮鞋,工藝的精進需要不斷學習與研究。
這份信任,來自於師傅們對細節的掌握與長年累積的專業。顧客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他們可能只帶著幾張參考圖片,或對流行趨勢有些模糊的概念,而西服師傅的工作,就是透過溝通,把顧客心中的理想轉化為最適合他的西服。
然而,市場並非一帆風順。1999 年九二一地震與 2000 年金融風暴讓產業面臨巨大挑戰,許多高端訂製西服的需求驟減。「1999 年的時候,地震影響很大,很多董事長公司倒閉,客人都消失了。我還記得當時打電話給客人,邀請來試衣服,對方直接說:『現在穿西裝也沒心情啊。』」
談及這段產業低潮,曾信儒也回憶起製鞋業面臨的挑戰——中國與東南亞廉價勞動力崛起,迫使台灣製鞋廠商外移,產業型態開始轉變。
面對困境,陳和平選擇走向國際,開拓新市場。「義大利的服裝傳統延續上百年,而台灣才發展數十年,這讓我思考我們在創意上的不足。」
當時台灣的國際交流機會有限,陳和平成為少數先行者之一,將國外技術帶回來並傳承下去。2000 年後,台灣與國際的接軌日漸加強,他也成為第一批代表台灣參與國際比賽的選手之一。「我記得 2005 年回國時,政府特地安排遊覽車接送,甚至舉辦接見表揚儀式,當時在中山北路吸引了上千名觀眾,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以教學傳承工藝,讓知識流動
「一開始教學徒,其實是比較被動的。」陳和平回憶,最初是學校主動邀請他授課,隨著經驗累積,他開始掌握與學生的互動方式,從分享自身故事,到深入探討服裝結構、穿著風格,甚至布料知識。「現在這些內容對我來說已經是信手拈來,只要打開電腦,資料庫裡就有無數的素材,可以依照不同需求,講出最適合的版本。」
從單場講座到專業課程,他的教學逐步深化,學校與業界紛紛邀請他開設課程,讓更多人能夠深入學習西服工藝。「當年我傾注了很多心力,希望這些產業知識能夠傳承下去。」其中,光是「打板」這門課,就吸引了眾多學員報名學習,成為許多服裝設計學生與從業者的重要基礎。
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加速,他也透過出版書籍,將自己的專業經驗與學術界接軌,進一步推廣西服文化。「教學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一種交流。當你願意分享,就會發現工藝的價值能以不同的方式被看見、被理解,進而吸引更多人關注這個產業。」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西服文化,格蘭西服積極推動教育推廣,陳和平先生更出版了兩本經典之作——《西裝穿著100問》與《男西裝外套縫製經典》。這兩本書不僅成為西服穿搭與製作的指南,也在台灣訂製西服的傳承歷程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跡。
從鞋履選擇,看見傳承的溫度
當談到手工工藝的傳承時,除了西服,陳和平也關注鞋履的選擇。身為一個專業的西服職人,鞋子不僅僅是搭配,更是整體造型的重要基石。
他偏愛英式丹迪小圓頭風格的基本橫飾皮革大底德比鞋,鞋型圓潤、線條流暢,既能修飾腳型,也與量身訂製的西服相輔相成。「我們都在台灣,支持本土品牌,重點是把品質做好。」他說,「最近,我兒子也去你們店裡買了一雙。我發現,常有客人穿著你們的鞋來店裡,這讓我覺得很不錯。有時候,我也會主動推薦,幫客人介紹適合的款式。畢竟,買了衣服,當然要搭配合適的鞋子。」
他笑著補充:「其實我最近選鞋,就是想跟兒子穿一樣的款式。」對他而言,一雙好鞋不只是舒適,更能承載記憶與故事。就像西服剪裁講究比例與修飾,他欣賞那些能兼顧經典與現代舒適度的鞋款,特別是符合亞洲腳型的鞋楦設計。「鞋履的線條,和西服的剪裁一樣,都是設計過的,讓人穿上時更有自信。」
回歸初衷,傳承與創新的平衡
在市場變遷的浪潮下,西服與皮鞋品牌如何持續成長?對於紳士工藝的未來,陳和平與曾信儒都認為:「回歸初衷」是關鍵所在。
「市場變化得很快,過去訂製西服是身份象徵,如今,消費者更在意的是舒適感與個人風格。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全球化的影響,成衣市場逐漸崛起,許多人選擇快速購買現成的西服,這使得訂製需求逐年下降。」陳和平回顧這些年的變遷,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
信儒點頭同意:「我們做的不僅是鞋子或西服,而是在提供一種生活方式。希望每一位選擇訂製鞋、訂製西服的顧客,都能感受到工藝的細節與價值。」他補充道:「現在的年輕人開始重新重視穿著,這是一件好事。我們不只是做鞋或做衣服,而是幫助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這才是最重要的。」
採訪後記:工藝不只是歷史,更是未來
信儒想到,每當與鞋廠的師傅們談及過去,他們對那段輝煌歲月依舊心懷深情。「無論時代如何推進,真正的工藝永遠不會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與市場對話。」
這場從格蘭西服到林果良品的對話,遠不僅是兩個品牌間的交流,更是台灣職人精神的體現。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工藝的價值始終不變,而這正是紳士文化得以延續與繁榮的根本所在。
「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格蘭西服 Grand tailor
10491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81-4號
02-25717431
《延伸閱讀》
走進台灣的老西服店 │ 凱恩洋服-歷經不同時代仍堅持的核心價值
採訪 / Gary
撰文/ 承倩
攝影 / lumiere_photographique